医院动态
NEWS
听专家怎么说||检查发现结肠息肉,要不要切?
2020-10-12
前不久,70岁的男性患者张某某因下腹胀不适到我院消化内科门诊就诊,武可主任通过询问张某某病史,根据其症状开具肠镜检查单,结果显示为“结肠多发息肉”。武可主任告知张某某结肠息肉的癌变可能性很大,建议进行内镜下切除治疗。但张某某认为不是恶性肿瘤,未予重视,并拒绝了治疗。离开医院的张某某拿着肠镜检查单又到上级医院就诊,上级专家的诊断结果和治疗方案与我院一致。张某某意识到了结肠息肉的危害性及切除的必要性,随后又来到我院要求行内镜手术切除治疗。
武可主任对张某某完善术前检查,评估后无禁忌症,之后在我院内窥镜室进行了结肠多发息肉圈套切除术+钳除术,共计切除结肠息肉14枚,其中最大一枚直径1.5cm。病理检查结果显示:(乙状结肠)管状腺瘤、(横结肠)管状腺瘤、(横结肠脾区)管状腺瘤、(升结肠EMR)绒毛状管状腺瘤、(升结肠咬除)增生性息肉、(降结肠)管状腺瘤。通过内镜下治疗,有效阻断结肠息肉癌变的进程。目前张某某已康复出院,术后恢复良好。
我们很多人在做肠镜时候,都可能发现有肠息肉,发现后该不该切掉呢?么是息肉?
肠息肉就是肠道黏膜上所有隆起性的病变的总称,从结肠黏膜表面突出到肠腔的息肉状病变,通俗地说,就是肠道上长了一些肉疙瘩。人体的整个消化道都可以有息肉生长,其中以结肠和直肠息肉为最多,小肠息肉比较少,在未确定病理性质前均称为结肠息肉。但也不是所有的肠息肉都会癌变。我们大体可以把肠息肉分为两大类:肿瘤性息肉、非肿瘤性息肉。
肿瘤性息肉,主要指腺瘤性息肉和息肉病,在理论上只要有足够的时间,终于有一天会癌变。
到底切不切呢?
大肠息肉基本没有任何症状。因此,我们只有通过做胃肠镜,才能知道有没有长息肉。在肠镜下,它就是一个凸出肠壁的“肉疙瘩”,医生很难判断它的性质是肿瘤性的还是非肿瘤性的,只有做病理分析才能明确到底是好还是坏。
实际上,对于较小的、数目也比较少的,在做肠镜检查时候,一般都会顺便切除,格杀勿论。 然后,还会留取一点点组织,去做病理分析。知道性质之后,我们才能确定是否需要复查,复查的时间间隔是多久等等。对于一些大的、数目多的,为了保险起见,都要先做病理,然后再选择合适的切除方式。
!
建议在1~3年内复查
- 对于低中风险息肉切除术后。
建议短期在3~6月内复查一次肠镜
- 肠道准备欠佳,未能达到高质量肠道准备。
- 肠镜检查未能到达回盲部,未能完成检查。
- 结肠癌术前因肠管狭窄未能全结肠检查。
- 一次切除息肉总数超过10个。
- 大于1cm广基息肉采用分片切除。
- 大于1cm绒毛息肉伴重度异型增生。
- 息肉已局部癌变未达黏膜下层或超过黏膜下层,不愿进行手术切除时。
消化内科联系方式
医办室:0310-5857746
护士站:0310-5857267
上一页
上一页
相关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