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伏贴||一种“冬病夏治”的传统中医疗法


    伴着阵阵蝉鸣,夏日艳阳,一年之中最热的“三伏天”也即将到来。2021年三伏天从7月11日开始,8月19日结束,历时40天。三伏天出现在小暑和立秋之间,是一年中气温最高且又潮湿、闷热的日子,民间所说的“苦夏”就发生在此时。

 

    传统医学重视人与自然的关系,四时变换影响着人体的生命活动,养生治病也应顺应自然界的变化。三伏天是“冬病夏治”的好时机,充分利用此时进行治疗,可未雨绸缪,增强机体免疫力,提高抗病能力。

什么是“冬病夏治”

 

   “冬病夏治”是我国中医特色疗法,以“秋冬养阴,春夏养阳”为原则,结合“灸法”,在相应的人体穴位上进行治疗,增强抗病能力,达到标本兼治、防病治病的目的。

 

   “冬病”是指容易在冬季发作或加重的疾病,如肺气肿、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过敏性鼻炎、变异性咳嗽等疾病。“冬病”易发人群多为虚寒性体质,通常的表现为手脚冰凉,畏寒喜暖,怕风怕冷,容易疲劳等。“夏治”是指利用夏季人体阳气最旺盛之际,治疗寒性疾病。我国传统医学认为,三伏天是一年中气温最高的时候,自然界的阳气最盛,人体内的阳气也最为充沛,热能温阳,阳能祛寒。

 

    一般情况下,三伏天人体的气血运行趋于体表,药物易于经皮肤吸收,这时对某筋络、穴位给予特定的刺激,可祛除体内一定的阴寒之气,使人体各部的功能得以保持协调和相对的平衡,以达到防止疾病在冬季复发,或减少疾病发作次数、缓解病发症状的目的。这就是“冬病夏治”。“冬病夏治”是中医“治未病”思想的具体体现。它的方法有很多。其中,三伏贴因操作简单、携带方便、适应症广等特点,备受大众关注。

1.什么是“三伏贴”

 

    三伏贴是穴位敷贴疗法,由于是在三伏天行穴位敷贴疗法,所以称作“三伏贴”。其是将配制好的中药碾磨成粉末,制成膏药,分别敷贴在人体的不同穴位上,以达到增强抵抗力、防病治病的目的。辩证施治是中医诊疗的基本理念,每个人体质不同、病证不同,贴敷的药物、穴位也有所不同,具体运用的穴位及药物是需要正规中医师辩证后定夺的。

 

    三伏贴主要有温阳助阳,增强人体的免疫力的作用。三伏是人体毛孔张开最大的时候,因为三伏天最热,所以这时候如果用一些热性的药物贴敷在皮肤上,可以使药物渗透到皮肤,更有益于人体对药物的吸收,来治疗一些冬天里寒气盛的时候所引起的一些病证。最典型的就是老慢支,因为在冬天的时候由于寒气特别盛,所以老慢支容易发作,或者哮喘、老寒腿都可以用冬病夏治的方法。其次肾阳虚五更泻;膀胱虚老年遗尿及顽固性腰膝酸软冷痛诸症。中医辨证后用白附子、干姜、细辛等主要起发热的作用药物和三伏天自然界阳气叠加,这些作用可以提高人体免疫力,可以助阳、温经、通络,所以一般寒性的病可以用夏天三伏贴来治疗。

 

2.“三伏贴”的适应症

 

   1.呼吸系统

易患风寒感冒者、寒冷过敏性鼻炎、慢性虚寒性鼻炎、哮喘、慢性咳嗽、慢性支气管炎、慢性阻塞性肺病。

    2. 消化系统

虚寒型胃病、慢性肠胃炎、腹泻、消化不良、厌食等。

    3.儿科疾病

消化不良、厌食、体虚易感、哮喘、支气管炎、遗尿等。

    4.寒湿性疾病

    类风湿关节炎、颈椎病、肩周炎、腰椎病、慢性腰肌劳损、骨关节病属虚寒体质者。

    5.其他虚寒有关的疾病

虚寒性头痛、慢性颈肩痛、虚寒腰腿痛、体质虚弱易于疲劳,四肢寒凉怕冷、痛经等。

 

3.“三伏贴”的禁忌症

 

     疾病急性期、发热、不会表达的婴儿、孕妇、肺结核患者、严重心肺功能不足者(心脏病患者、阴虚火旺体质)、皮肤过敏者不适合贴三伏贴。

 

4.“三伏贴”注意事项

 

    1. 局部若出现小水泡可等其自行消散,1cm以上的大水泡可到医院作相关处理,以预防感染;切忌搓、抓、挠,以防止对皮肤进一步刺激。   

    2. 治疗期间忌食生冷、肥甘厚腻、辛辣刺激性食物;不易长时间吹电扇和待在空调屋内,忌洗冷水澡。

    3. 三伏贴贴敷后,多数患者穴位部位会出现发麻、刺痛、温热、瘙痒等感觉,这种现象属药物的正常反应。

 

5.“三伏贴”贴敷时间

 

时间表:

   初伏贴:2021年7月11日-2021年7月20日

   中伏贴:2021年7月21日-2021年7月30日

   中伏加强贴:2021年7月31日-2021年8月9日

   末伏贴:2021年8月10日-2021年8月19日

 

6.“三伏贴”预约电话

 

中医科:5857431     5857432

相关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