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技术||膝下动脉腔内成型术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


 

    69岁的郭大娘两年前开始感觉下肢发凉、麻木、腿部抽筋,行走距离不足200米后小腿肚子胀痛,不要说出远门了,连从家里去附近菜场买个菜都要停下来歇个脚,捶捶腿等胀痛好转后再走,一直以为是风湿性疾病导致的所谓“老寒腿”。接连看了几家医院门诊,药吃了不少,经历过针灸与理疗,可是症状并没有减轻,今年郭大娘“老寒腿”症状加重了,脚趾呈破溃感染症状,夜间睡觉也感觉下肢麻木、疼痛,两腿下垂或坐位时疼痛稍微好转,常常需要抱膝而卧至天明,痛苦不堪!

 

    近日,郭大娘到我院介入放射科就诊。经检查,确诊其患有“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而住院治疗。通过下肢动脉造影等检查后明确了手术指证,选择微创手术---动脉球囊扩张加支架置入术,再配合针对性药物治疗,术后不久郭大娘即感觉到小腿明显“热乎”起来了,发凉、麻木、胀痛等症状明显缓解,夜间睡得香,一周后康复出院。术后2周随访,下肢发凉乏力疼痛感消失,足趾溃疡面肉芽组织长出,生活质量明显改善!每天坚持步行锻炼,目前行走一里路开外已基本上没有影响。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是什么?

    是因动脉内壁上形成的动脉硬化斑块向血管腔内增生、突起,造成血管狭窄甚至闭塞,导致供给血液不能满足下肢需要,出现下肢慢性缺血的临床表现。据统计: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在70岁以上人群中发病率为10%,40-70岁发病率为1~2%,每年有10万人次接受外科治疗。吸烟、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是“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主要致病因素。

    下肢动脉硬化症有什么表现呢?

    动脉硬化闭塞症的进展是一个慢性过程,按照病变程度临床上一般将其分为四期。

    第一期,轻微主诉期。患者仅感觉到患肢皮温降低,怕冷,或轻度麻木,活动后易疲劳,肢端足癣易发感染而不易控制。

    第二期,间歇性跛行期。当患者在行走时,由于缺血和缺氧,较常见的部位是小腿的肌肉产生痉挛、疼痛及疲乏无力,必须停止行走,休息片刻后,症状有所缓解,才能继续活动。如再行走一段距离后,症状又重复出现。小腿的间歇性跛行是下肢缺血性病变的最常见的症状。

    第三期,静息痛期。当病变进一步发展,而侧支循环建立严重不足,使患肢处于相当严重的缺血状态,即使在休息时也感到疼痛、麻木和感觉异常。疼痛一般以肢端为主。

    第四期,组织坏死期。主要指病变继续发展至闭塞期,侧支循环十分有限,出现营养障碍症状。在发生溃疡或坏疽以前,皮肤温度降低,色泽为暗紫色。早期坏疽和溃疡往往发生在足趾部,随着病变的进展、感染、坏疽可逐渐向上发展至足部、踝部或者小腿,严重者可出现全身中毒症状。只能截肢保命。

    当中老年患者,尤其合并有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冠心病等,长期吸烟者出现以上临床表现后因及时到医院诊治,经下肢血管彩超、CTA DSA等可帮助明确诊断。

    认识了“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后,即要做到尽早的预防与治疗,如果病变较早,通过降脂、降糖、控制血压等药物治疗,戒烟等改善不良生活习惯,坚持运动锻炼等可以改善症状。如果病变较严重,已经出现间歇性跛行、静息痛、皮肤坏死等情况,就要尽快到正规专科医院进行诊治,根据具体病情做出治疗方案。治疗包括外科手术如自体或者人工血管架桥,血管介入腔内成型等等。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导管溶栓、血管腔内球囊扩张、支架植入等一系列血管外科介入技术已成为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主流及首选,具有创伤小、痛苦少、恢复快等优点。

    介入放射科是以肿瘤和血管疾病介入治疗为特色的综合科室,设有介入门诊、病房、介入CT手术室。科室现有5名介入医生,陆续在北大医院介入血管外科、海军总院介入科、北京军区总医院介入放射科、广州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微创介入科进修学习。具体的诊疗范围为:

    1.肝癌、肺癌、肾癌、胰腺癌及转移性淋巴结等各种恶性肿瘤经导管化疗栓塞联合微波、射频消融、粒子置入等综合介入治疗。

    2.下肢动脉、肾动脉、锁骨下动脉硬化闭塞症球囊扩张及支架置入。

    3.下肢深静脉血栓清除、导管溶栓、球囊扩张及支架置入及下腔静脉滤器置入与取出。

    4.肝硬化门脉高压症所致的消化道出血及顽固性腹水介入分流及栓塞治疗。

    5.咯血、产后子宫出血、消化道出血经导管栓塞止血。

    6.胆道、食管、气管狭窄球囊扩张及引流管、支架植入。

    主任办: 5857606          医办室: 5857573       病房医办:5857738

相关下载